<source id="td6vx"></source>

<source id="td6vx"><track id="td6vx"><object id="td6vx"></object></track></source>
    <var id="td6vx"></var>

    <source id="td6vx"></source>
      <source id="td6vx"><menu id="td6vx"></menu></source>
    1. 白蟻防治

      三亞星火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三亞白蟻防治公司|三亞四害消殺

      三亞市吉陽區榆紅村七組

      聯系人:盧經理

      手機:13307642523

      電話:0898-88563219

      郵箱:654581315@qq.com

      QQ:654581315

      網站:www.xperienceyourpotential.com



      白蟻知識

      國家統計局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首要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哪些有利條件,又面臨哪些重大挑戰?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推進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
       
        記者: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是什么?
       
        寧吉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著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個體系的主要內涵和戰略重點,我個人體會可以概括為“121343”:
       
        貫徹“一個理念”,即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兩個優先”,即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抓住“一個主線”,即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由靜態供需平衡向動態供需平衡的躍升;
       
        推動“三大變革”,即要切實把提質增效放到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加快“四個協同”,即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行業供求有效銜接和產業優化發展;
       
        健全“三有體制”,即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記者:為什么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寧吉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既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推進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發展階段轉變的必然要求,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
       
        一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布局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從領域范圍上看,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還不夠平衡;從層級和質量上看,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與優質供給不足并存,煤炭、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而機器人、臨床創新藥物等大量依靠進口;城鄉、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扶貧脫貧、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亟待加強。
       
        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相互掣肘、相互交織,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
       
        二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跨越發展關口的迫切需要。
       
        從國內看,盡管我國經濟增速已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由中低端產業為主轉為向中高端產業發力,增長動力由傳統的投資、出口拉動轉向創新驅動。但是,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臨“黑天鵝”現象、“灰犀牛”現象、“木桶”效應等風險,面臨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
       
        從國際看,雖然世界經濟復蘇有了一些起色,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顯現,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地緣政治沖突都存在巨大變數,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不可低估。

      ?